您好,欢迎光临江苏瘦西湖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
设为首页  |  加入收藏
大运河与扬州

  经济作物的增多和种植面积的扩大,是江南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。自运河贯通后随着南北交往的迅速发展,江南地区的蚕桑、茶叶、竹木、果树等经济作物的种类和产量都有很大提高。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茶叶的普遍种植和产量的大幅度提高,堪为各种作物之首。

  当时江南地区的宣州、常州、湖州、苏州、杭州等地都出产茶叶。尤其是湖州所产茶叶在唐代被列为贡品,由专船运往京城供皇室享用。宜兴的唐贡山即茶山,因所产茶叶皆为贡品而得名。当时传人西藏吐蕃王室的名茶就有湖州的紫笋茶。到宋代江南茶叶出现了许多名晶,饮茶也成为当时南北各地人民的生活习惯。一个大臣在奏疏中这样说:茶作为一种食物,就像粮米和食盐一样重要,不可缺少,远近各地都有这一习俗,尤其是普通百姓“嗜好尤切”。为满足全国的需求,茶叶已成为当时江南一带农户的重要经济作物种植品种,也是他们主要谋生手段。每当茶熟之际,四方商贾皆汇集此地,“将锦绣僧缬、金钗银钏,人山交易”。大量的茶叶通过大运河运往北方各地,一时间江南运河两岸“舟车相继,所在山积”。

  随着运河的开通、交往的扩大,江南地区的蚕桑生产也迅速发展起来。晚唐诗人陆龟蒙在描写江南农民的景物诗中有“桑柘含疏烟,处处倚蚕箔”之句,古籍中更有“湖丝遍天下”到黄淮视察淤田情况,并亲口尝淤田的土,说:“所淤之土细如面。”又派人到淤田中察看小麦的生长情况。由于政府的重视,政策合理,仅开封一带每年就增产粮食数百万石。改变了北宋时期“粟帛常贵,府库日虚”的窘况。

  京杭大运河流经的沿线各地都采取不同的措施,充分发挥了运河的功能,在灌溉排涝、改良土壤等方面综合利用这条人工长河,使运河在沟通南北交通的同时,协调矛盾、合理分配水量,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。因此,有诗人称运河是母亲河,是通向繁荣富强的河,这虽然是诗人的赞誉之辞,但也是对这条古老的人工河流做出的形象比喻和恰当评价

 

西高东低是我国自然地理的一大特点,多数江河都是东西走向,而大运河却是利用黄河、淮河、长江等河流的部分河段再修凿新渠连接而成,因此,运河贯通后,各段水位高低不一、水量盈亏各异的矛盾立即显现出来。在当时欲顺利行过各段漕渠仍存在着诸多问题。例如:当时如果单靠船舶自然航行,不用人工拉纤的话,正月从杭州装满货物循运河北上,到扬州正是邗沟水荒之时,必须停留一个多月等水涨后才能开航,到三月才能渡过淮水进入通济渠(即汴河)水域,而此时汴河正值水浅之时,只得继续等候,到六月水涨后才能开到黄河口,而黄河汛期正在六七月间,要待水落方可启航,在此需等一二个月,才能进入黄河航道,然后开到洛阳,前后几乎用去一年的时间。如果要到长安,这800里路上虽有黄河和渭水可以直达,但这里滩险水急,航船常遭覆溺,因此,船行到此必须改行陆路,将满船粮米货物搬到牛车上,然后才能运至长安。

[1] [2] [3] [4] [5] [6] [7] [8] [9] [10] [11] [12] [13] [14] [15] [16] [17] [18] [19] [20] [21] [22] [23] [24] [25] [26] [27] [28] [29]